编者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学研究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应堆热工水力是一门试验学科,方案的论证、装置和实验段的设计、仪表的校准、数据的误差分析等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才能掌握正确的科学规律。
。项目策划、实施过程中,都要将勤于思考贯穿其中,这样才能从复杂的实验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通往客观世界的钥匙。而项目完成之后的反思总结,是对项目成果的巩固,也是开展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基石。
作为一名基层的核科技工作者,我当努力践行四〇一院训,抱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专业领域攻坚克难,为国家科技力量的强大做出应有贡献。
肖益群
1
个人风采
放射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乏燃料干法后处理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多篇SCI、EI学术论文,授权专利4项。
2
青春心语
2018年,我从原子能院博士毕业后留院工作,加入熔盐化学与干法后处理团队,近几年来先后负责和参与了多个渠道的科研项目,不断收获成长。我认为科研需要有“心”和“情”,“心”即决心、恒心、信心,“情”即热情、激情。
决心、恒心、信心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石。科研工作本质上是一项长期的劳动,节假日和周末加班是常事。当确定了研究方向和目标后,我们就要下定准备吃苦的决心、自始至终坚持下去的恒心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心。
热情和激情是推进科研工作的动力。热情源自于本心,表现为热爱。有了热情,学习和工作才有动力。从本科至博士,我学的都是核燃料相关专业,正是因为这份热爱才一路坚持了下来。激情是发自内心的源动力,能从自身辐射到周围的人。我常与身边的同学、同事或老师交流,感受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热忱,自己也变得满怀激情起来。
高春宇
1
个人风采
核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主要从事缪子成像算法研究。在《原子能科学技术》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申请发明专利1项,被评为原子能院优秀毕业论文。
2
青春心语
“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时候,总觉得科学家离自己很遥远。
2019年,我满怀期待来到原子能院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了钱三强、王淦昌等科学大家的事迹,他们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孜孜以求;近距离接触了许多科研工作者,这些仿佛春风化雨,在我心里种下了科研的种子。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但路的四周尽是美景。起初由于与本科专业跨度较大,对于核技术相关知识我一无所知,举步维艰。幸运的是,在这里,有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有朋友们的暖心陪伴,让我收获满满。
阅读和学习大量文献论著是科研的敲门砖,但它们大多晦涩难懂,需要一口一口“啃”下“硬骨头”。对我这个“小菜鸟”来说,那段日子既煎熬又充实,就好像挖隧道,伸手不见五指,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光亮,但我相信,无论身处何地、为何事努力,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朝着既定目标前行,就会不断突破,慢慢找到与团队相契合的点,在课题组里探索出自己一片小小天地。
纵使梦想还未抵达,但追寻始终在路上。我会继续浇灌心中那颗梦想的种子,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争取早日成才,为院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张峥
1
个人风采
核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器件辐射效应研究。曾在《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核仪表测量与方法B)》、《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绿色能源与环境)》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2
青春心语
2021年博士毕业后,我光荣地成为了原子能院的一员。在新职工培训期间,我了解到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曾在这里创建功勋,有60多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这些让我颇为震撼。能沿着前辈的足迹,在这里继续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是我们的荣幸。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在研究室各位老师和同事的热心帮助下,我不仅顺利完成了研究方向从材料辐照损伤研究到器件辐射效应研究的转变,同时也找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对一些奇特的新现象我们不妨大胆假设,然后再小心求证。通过不断努力,谜团终将被解开。科研的道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在面对失败时,我们要保持良好心态,不断学习,从中寻找成功的线索。
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将牢记“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院训,继续学习和践行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以梦为马,我们终将不负韶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