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探索低碳发展路径 构建可持续未来
时间:2025-06-06 12:17:12
夜幕降临,黄河岸边的李家山村,一盏盏光伏路灯缓缓亮起。白天,这些路灯吸收阳光,夜晚则照亮村民归家的路。

李家山村的场景,正成为中国乡村绿色转型的缩影。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不断演进的背景下,乡村正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前线,中国也正在率先探索可行路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农业相关活动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15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30%以上。与此同时,森林、土壤、农田等生态系统也具备显著的固碳潜力。中国广袤乡村,正处在“碳源”与“碳汇”双重角色的临界点上。

菇农在展示枣木香菇。 中新网 李太源 摄

现代农业的减碳逻辑

近年来,中国多地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绿色转型路径。

在吕梁山深处的临县白文镇南庄村,一个个钢架四季棚排列在田间地头,棚内,菌棒上长满香菇,菇农们穿梭于大棚间采收、装筐、搬运、分拣。

“以前我们一年只能干四五个月,2024年开始我们从年初干到年尾,能挣5万多元。”如菇农所言,临县依托丰富的红枣林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将枣木香菇打造成特色农业品牌,并引入智能化温控大棚,让枣木香菇实现四季出菇。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的临县大枣在这里有了新的“就业岗位”。枣树修剪产生的废弃枝条,和石膏粉、麦麸等混合后形成了香菇菌棒的原材料。枣木菌棒完成几轮出菇之后,可回收加工变成燃料或有机肥的原料之一,外部塑料膜也可融化制作塑料制品,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由此形成。

目前,全县枣木香菇产业种植规模达到5700万棒,年产量超过5万吨,创造年产值约6亿元。这项产业使当地约2.3万名农民每年增加了至少8000元收入。

不远的弓阳村则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进行农业转型。全村种植的黑木耳年产值超过1700万元。由于黑木耳种植过程低碳、资源利用效率高,这一产业自然成为当地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资源型地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转型的公平性与包容性尤为重要。”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杨姝影认为,应确保绿色产业惠及基层群体,增强公众的获得感与参与度。

图为弓阳村(无人机照片)。杨昊泽 摄

清洁能源下沉乡村

能源体系的重构是推动乡村转型的关键一环。山西明确,要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在具备资源条件的区县,优先规划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

弓阳村的屋顶和山坡上安装了规模20兆瓦的光伏电站,每年提供约26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用以支持公共设施运转并提供就业岗位的资金来源。这种“小而精”的模式在乡村转型中尤为适合。

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表示:“现阶段光伏还有很多应用情景,一个方向是工业光伏,另一个就是农村光伏。”他进一步解释,农村的配电网改造、煤改电、清洁供暖和光伏之间具有很好的协同关系。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农用机械等逐步电动化,光伏能源的消纳潜力很大。

李家山村的光伏路灯也体现出这种小规模应用的优势:无需铺设复杂线路,降低了基础设施成本,同时实现了减排目标,让传统村落轻松拥抱现代化技术。

图为李家山村。中新网 李太源 摄

文旅改善乡村生态

吕梁的一些乡村同时以文化旅游作为抓手,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坐落于群山怀抱之中,李家山村依山而建的窑洞群如立体画卷,黄河文化、晋商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在此汇聚,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前来写生摄影的绘画、摄影爱好者。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积极引导发展旅游业。村民们有的开民宿宾馆,有的从事原生态民俗表演,有的制作扫帚、箩筐、剪纸等手工艺品进行销售。

依托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高附加值产业,对乡村发展有着经济转型、生态增值、文化传承的多重意义。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以碛口古镇为核心,以沿黄1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支点,正在打造一条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

其中,柳林县后冯家沟村以“修旧赋新”的理念进行改造,在保留古民居原生肌理的同时,将剪纸、书画等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场景,并以搭盘子、扭秧歌、转九曲等活动展现厚重的黄河文化。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4120亿元,同比增长5.6%。这种经济模式证明,传统村落完全有能力通过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

走向“零碳”

全球范围内,乡村绿色转型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德国菲利德海姆村(Feldheim)被称为“德国能源自给第一村”,不仅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还能将多余能源销售给外部市场。丹麦萨姆索岛则利用风电、太阳能和秸秆燃料,彻底改变了传统能源结构。

尽管各国发展路径各异,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民众参与,乡村绿色转型完全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推动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杨姝影认为,一要强化生态资源的系统保护与科学利用,二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三要注重产业链协同,助力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将支持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乡村。目前,类似吕梁的实践模式正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未来,类似的小规模生态农业、光伏能源与文旅融合的模式,有望成为乡村发展的主流选择之一。

从山西吕梁乡村实践可感知到,可持续的绿色转型,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进步或政策实施,还依赖于当地居民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这种转型成功的背后,是乡村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受益者变为推动者。

这种微观层面的力量,恰恰体现出乡村绿色转型最本质的意义——让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标签:

最新
  • 中国乡村探索低碳发展路径 构建可持续未来

    夜幕降临,黄河岸边的李家山村,一盏盏光伏路灯缓缓亮起。白天,这

  • 从井下到云端:煤矿5G智能化的突破与启示

    作为煤炭大省,近年,山西煤矿企业不断探索数字化智能化,重塑了外

  • “百剧千行”共创计划发布 以微短剧赋能广东产业

    百剧千行共创计划发布29日在广州举行,该计划通过定制一批、遴选一

  • 上海演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票根经济”催热多元文化体验

    上海演出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钟晓敏8日在

  • 大量涌入!外国人提着行李箱来“扫货”,最受欢迎的是→

    今年以来,我国入境游市场持续升温,五一假期入境游热度更是不断攀

  • 斯诺克巡回锦标赛:希金斯力克塞尔比夺冠

    当地时间4月6日,2025年斯诺克巡回锦标赛在英国曼彻斯特收官。49岁

  • 国内首个青光眼AI大模型“小青”发布 青光眼慢病管理进入智慧化时代

    3月9日至15日,是第18个世界青光眼周。近日,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

  • 截至2024年底 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93%

    记者27日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截至2024年底,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

  • 邮储银行成功发行300亿元境内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2月19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25年第一

  • 运输量持续攀升 中欧班列(武汉)新添始发站

    中新社武汉2月11日电 (梁婷 徐晨)随着中欧班列(武汉)运输量持续攀

  • 外企在中国丨国际市场人民币需求增长 外企抢抓跨境支付新机遇

    中新网1月3日电(中新财经 宫宏宇)越来越多来自新兴市场的合作伙伴

  • ​西平县安防办深入行业领域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为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贯彻落实,

  • 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XR项目 让公众在虚拟世界里“真实”感受恐龙

    中新网上海12月1日电 (记者 郑莹莹)《又见恐龙》XR嘉年华12月1日

  • 点亮可持续时尚丨波司登发布ESG 战略及碳目标,助力全球气候治理

    在阿塞拜疆(Azerbaijan)首都巴库(Baku),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

  • 进博故事|看lululemon如何释放运动与时尚“幸福感”

    lululemon来啦!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

  • 致敬每一位默默奉献的司机 第六届滴滴司机节活动在北京举行

    一年一度的滴滴司机节来了。为致敬和感谢默默奉献的滴滴司机,11月4

  • 旅游
    • 著作权完成即受保护吗?

    • 无惧50℃高温环境,东风eπ品牌全新纯电座驾成功通过“烤”验

    • 微脉布局医疗语言模型赛道,互联网医疗开启数字问诊下半场

    • windows不支持这种cd windowsserver中不支持bluetooth